新闻动态

【喜报】王红梅教授入选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 2020-11-10 08:27:44   作者: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编辑严丽莎)近日,由湖北省妇联、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的“楚凤成才计划——女性科技创新人才”揭晓暨座谈会在汉举行,“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与“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名单揭晓,我校4名女教师入选,其中best365网页版登录王红梅教授被授予“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称号。

       王红梅,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地质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武汉市青年科技奖、武汉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和称号。她获得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武汉市晨光计划。她担任国际洞穴协会微生物及地质微生物学分会副主席、国际深部生物圈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地球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专委会委员。

       王红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她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到目前为止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唯一一位女性。她发表SCI论文65篇,包括在Nature Index期刊EPSL和GCA上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并以合作者身份发表Nature论文。她合作出版了专著2部。

       王红梅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科学专业的创始人之一,长期致力于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的交叉融合,以地质微生物的重大科学前沿难题为突破口,服务于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矿区环境、全球变化等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始终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王红梅依托鄂西清江喀斯特洞穴,发现洞穴微生物的自然过程能够消耗大气甲烷这一温室气体,从而服务于碳减排以及未来的国际谈判博弈。发现一些微生物能够在矿区污染环境合成一些矿物,由此可以去除重金属污染,为矿物环境治理提供了微生物方面的新方案。提出了微生物诱导形成白云石的分子机制,发现许多微生物能够分解黏土矿物并产生新的矿物,为研究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储层提供了新思路。发现一些关键土壤微生物可以指示地下隐伏的金矿化,为微生物找矿指明了新方向。这些创新性科研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促进科学前沿研究与服务国家需求的结合。

       交叉学科的发展对当前科学突破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实现学科交叉又谈何容易!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这两大自然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理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实现交叉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她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深深地烙下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印记,烙下了她将科学前沿研究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印记。

一、 与微生物“邂逅”,演绎了微生物找矿的神奇

       本科毕业于地球科学领域的她,却因博士期间的科研课题“微生物找矿”而与微生物“邂逅”,开启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的艰难科研之路。微生物在地质环境中无处不在,但因个体小而不为人觉察。然而,这些微生物在治理环境和形成矿产资源方面贡献巨大,急需突破,以实现将科学前沿研究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

       在读博士期间,由于科研条件及学科体系的限制,地质出身的她主动到其他高校选修了《微生物学》课程,并学习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还与一些科研院所有关老师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为了将课堂学习到的微生物学知识应用到野外的地质工作中,她独自一人在川西北藏族区进行野外地质样品采集,一个人手动研磨上百份的样品至200目。没有团队、没有平台,连最基本的超净台都需自己动手搭建,自己学习测试技术……。天道酬勤,4年的时间,她惊人地发现一些微生物的芽孢可以很好地用来寻找地下隐伏矿床。以此为题,她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以此为主要内容之一的科研成果还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初步从微生物找矿角度实现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实现了科学前沿研究与服务国家需求的结合。

二、与微生物“对话”,揭示了矿区环境治理的奥秘

       王红梅不满足于资源领域的找矿工作,更想着人居环境的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她又开启了与微生物“对话”的征程。为此,博士毕业后,当儿子刚蹒跚走路、咿呀学语时,她就很荣幸地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毅然决定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展环境微生物方面的合作研究。访学期间,她把对家人的思念和儿子的牵挂都化为汲取知识的力量。她从博士期间的微生物找矿进一步拓展到微生物对开矿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研究上。

       王红梅重点瞄准开矿形成的酸性矿坑水中的微生物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探讨微生物在改变这一极端环境的理化参数以及矿物相的转变和重金属元素的释放方面的作用,为揭示酸性矿坑水的形成、有害元素的迁移转化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进而为矿区环境治理提供了微生物的方法支撑。一年的留学经历,不仅使她的英文语言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而且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发表了5篇SCI论文,包括一篇Nature Index期刊论文。围绕该方向,她先后主持了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分别围绕铅锌矿、锑矿开展深入研究,为矿区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正是这些积累,她于200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她再次从微生物治理环境角度实现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实现了科学前沿研究与服务国家需求的结合。

三、与微生物“交心”,铺设了温室气体的自然减排之路

       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多年摸爬滚打,已经让她对微生物割舍不下,喜欢与微生物“交心”。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她再次决定出国深造。此时正是分子生物学技术急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她慕名去了南加州大学生物系地质微生物学领域全球著名女科学家Katrina Edwards的实验室,开始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学习、新思想的碰撞以及从业女科学家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这次出国访学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女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挚爱与热情,她永远忘不了Katrina在谈及海洋微生物时说过的一句话“I married the marine”。这种热情在深陷困境中时常激励着她,多少次DNA扩增没有条带,多少次DNA定量扩增效率不达标,多少次实验污染溯源令人一筹莫展……,但一切的一切都在她的石笋DNA提取扩增等系列技术难题破解之时成了奋斗的历史。

       回国后,王红梅马不停蹄地建立了地质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平台,投入了洞穴黑暗生物圈的怀抱,实现了从酸性矿坑水的地表极端环境到地下深部极端环境的微生物研究转变。野外监测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并行,经历过塌方、车祸、修路、泄洪、干旱等,见证了出野外的道路从颠簸泥泞的搓板路变成了高速公路,摆渡的大叔、房东阿姨从陌路变成了亲人…….。然而,所有这些艰辛换来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经过6年持之以恒、风雨无阻的洞穴微生物监测,她于2011年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科学基金委资助的第一个重点项目,开始了喀斯特洞穴地质微生物的科研之旅。

       经过多年的探索,王红梅发现了洞穴微生物消耗甲烷的惊天秘密。由于洞穴中营养物质匮乏,大气中的甲烷也成为了部分微生物的美食,它们消耗甲烷获得生长所需要的碳源和能源,从而使洞穴中大气甲烷浓度下降,使洞穴成为大气甲烷的汇。阐明我国洞穴系统存在天然的甲烷消耗及其通量能为我国在国际碳减排谈判博弈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正是抓住了地质微生物的生态效应和国家重大需求,她于2019年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的资助。由于她在洞穴微生物研究中的贡献,2013年她当选为国际洞穴联合会微生物与地质微生物学分会副主席,国际深部生物圈研究中心执行委员。她又一次从微生物对碳减排的贡献角度实现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实现科学前沿研究与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的结合。

四、与微生物“联姻”,揭秘了微生物对油气资源的突出贡献

       从微生物与矿产资源的交叉,到与矿区环境的交叉,再到与全球变化的交叉,每一个艰难的足迹都深深地烙在她的实验室,留在地质野外考察。然而,她在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绝不满足于此、停留在此。随着我国油气因对外依存度高而可能影响国家安全时,她又开始向油气资源进军。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路上,她彻彻底底地“嫁给”了微生物。

       她带领年轻人开拓新领域,瞄准了地质学领域的百年之谜——白云石成因的难题。她以微生物为抓手,突破了微生物诱导白云石的成因机制,受这一机制的启发,又验证了粘土矿物诱导形成白云石的过程,拓展了白云石成因机制的认识,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具有显示度的研究团队之一。解决了白云石之谜的难题,也为白云岩的油气储层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在此基础上,她从传统油气资源的白云岩储层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非传统油气——页岩气储层的研究。她领导的团队发现许多地质微生物都可以分解黏土矿物,并形成石英和长石等矿物。这不仅为页岩气提供储存空间,更为开采的压裂创造了条件。这一开拓性工作受到中石化等国企单位的高度重视,专门拨款资助了她的进一步研究。她完成的这些成果先后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Index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Letter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等发表。

五、与微生物“合体”,搭建和培植了学科交叉的平台和梯队

       在不断开拓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同时,她时刻不忘在具有地球科学优势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设微生物平台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在服务国家需求方面,她已经完完全全地与微生物“合体”了。2003年,学校提出了新办生物科学专业,她临危受命、白手起家,带领部分年青教员承担起新学科的建设重任。作为学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创始人之一,自2003年以来,王红梅教授对生物科学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主持完成了该专业的论证、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她以负责人身份承担了学校第一批“优秀青年教师特色学科团队”项目。

       2015年,借助双一流学科的建设和学校地学优势,她又带领大家积极参与创新学术基地的建设,搭建了生物学科研平台,实现了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的更新换代,为强化学科特色奠定了基础。她积极引进和培养年轻人才,以项目为纽带,借助新校区搬迁的机会,搭建新的科研平台,为地质微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她还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大力推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生物信息学平台,引进和培养生物信息学人才,为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奠定了基础,解决了阻碍科研工作的卡脖子问题,带动了科研工作发展。

       岁月带走的是青春的羞涩和懵懂,留下的却是对科研的挚爱和永不退却的热情。她以地质微生物的前沿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在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矿区环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重大需求,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无悔于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践行了女性科学家对科研事业的别样执着。

上一篇:地大故事②|张国旗雕像:化作春泥更护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