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气候变化:尺度、驱动与反馈——架起古气候学与现代气候学间的桥梁”学术论坛在银川召开
发布时间: 2018-09-06 10:21:27   作者: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通讯员:冷姗 张盼峰 编辑:张学海)2018年8月26日,“气候变化:尺度、驱动与反馈——架起古气候学与现代气候学间的桥梁”学术论坛在西北古城银川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国家气候中心协办。

       best365网页版登录院大气系任国玉教授、清华大学罗勇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为此次论坛共同发起人。李双林教授、郑景云研究员、姜大膀研究员、方修琦教授和燕青副研究员,以及其他相关领域专家和研究生共计四十余人,参加了论坛。

       会议内容涉及“年代到多年代尺度气候变化与变率事实、机制及启示意义”、“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时空尺度依赖性及启示意义”、“近千年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特征、成因机制及启示意义”、“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成因机制及启示意义”、“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驱动、响应和反馈过程及启示意义”和“构造尺度特征古气候时期气候变化的事实、驱动及启示意义”六方面,囊括了构造、轨道、历史、世纪到多年代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地球气候变化研究。

 

参会人员合照 

       论坛开始,首先由论坛执行主席任国玉教授做引导报告,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缘起、目的、科学问题、会议内容和结构安排,并以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和预估进展及其不确定性为开篇,引出本次论坛六个议题及其主题报告内容。

任国玉教授作引导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周天军研究员着重介绍了“气候系统中的年代际变率”。他指出:①年代际变率是气候系统多尺度变率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年代际变率对于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研究是噪音,对于短期、近期气候预测是信号;③基于器测记录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本质是揭示自然变率信号与人为变化信号的相对贡献问题;④自然和人为外强迫对年代际变率模态的影响有待认识;⑤面向未来2-10年的近期气候预测,需要同时考虑年代际内部变率和辐射外强迫变化的共同影响。

周天军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罗勇教授的报告关注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时空尺度依赖性。他总结道:①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机制不同;②不同代用指标由于时间、空间分辨率不同,器测资料序列的细节特征代用指标常常无法描述;③除了气候总体变冷、变暖,人们更为关注极端气候事件变化;④预估未来全球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必须要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加上年代际以上尺度自然变率;⑤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及其影响,采用以古论今和将今论古原则要慎重;⑥模式模拟和观测各有优缺点,两个领域的研究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罗勇教授作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郑景云研究员介绍了近千年的气候变化研究和思考。他认为:一千年、两千年时段的研究很重要,但是国内外研究的人很少;已有工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关于过去不同时期气候变暖速率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初步结论,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代全球气候变暖的驱动因素;全球变暖与我国历史朝代的兴衰不能直接对照研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郑景云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的方修琦教授重点关注全新世的气候变化以及驱动机制。他指出,全新世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我们判断全球变暖影响的基准,对理解现代全球变暖的历史地位和原因很重要;过去一万年的重建和模拟比对是很重要的,重建结果可以揭示出现象,而模拟则可以帮助我们从机制上认识过去。

方修琦教授作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姜大膀研究员以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事实、机制为主题报告内容。他总结道,造成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地质因素、海陆气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当我们研究的时间尺度不同时,气候变化机制也就不同。另外,要注意气候变化的区域性,注重学科交叉的研究。

姜大膀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燕青副研究员报告了构造尺度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他以雪球事件、PE大暖期以及南极、格陵兰冰盖的形成等为例,分别介绍了地质时期、新生代、中上新世地球气候变化及可能的机制研究。他指出研究构造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可以阐明一系列关于“起源”的科学问题,并一般地揭示出高温室气体情景下地球气候显著变暖的现象。

燕青副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六个主题报告后,参会专家针对报告内容,与报告人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场面热烈。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当前全球变暖停滞、历史文献和树轮重建序列的不确定性、中国孢粉重建的全新世气候序列不确定性、全新世不同时期冷暖季节性重建与模拟结果的不一致性、轨道尺度和亚轨道尺度全球气温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位相关系、以及“中国历史时期气候暖冷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等若干问题上。

讨论环节 

       论坛设立了自由发言环节,所有参会代表均可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评论,或者继续向主题报告人提问。

       整个论坛以“现代—古气候期”、“观测—数值模拟”、“现象—原因机制”为链条,以尺度相互作用和驱动、反馈、影响为重点,采用引导报告、主题报告、主题讨论、自由发言和总结展望这一独特的形式,直面热点、焦点和难点科学问题,充分交流了最新科学发现、科学假说、科学现状,增进了现代气候学者和古气候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开展合作,共同解决若干重大科学问题。

       论坛最后,任国玉教授作了简要总结。他指出,此次会议是国内古气候与现代气候的首次“碰撞”,碰撞出了火花,达到了预期目的。与会代表提议,今后应定期召开论坛,进一步促进古气候学界和现代气候学界的相互了解,打通古今,融合古今,推动我国气候变化科学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梦忆周口店 热恋地质情”
Baidu
sogou